山東省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解讀與展望
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與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魯環發〔2025〕7 號),這一文件的出臺猶如一場及時雨,為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此次指導意見的印發,更是凸顯了山東省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領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決心。
一、政策出臺背景與意義
(一)國家政策引領
2023 年 12 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與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優先采取資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這一政策導向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了宏觀指引,山東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并出臺了本省的指導意見,旨在將國家政策細化落地,推動本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邁向新臺階。
(二)本省治理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山東省各級各部門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積極進展。然而,在治理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地區治理模式不夠精準,沒有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盲目照搬城市污水治理模式,導致建設成本高、運行效果不佳。同時,對資源化利用的認識不足,未能充分挖掘農村生活污水潛在的價值。此外,治理成效不穩固,存在反彈現象,保障措施也不夠健全,這些問題都制約了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因此,出臺本指導意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解決當前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助力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而農村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導致農村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不僅可以有效減少污水對環境的污染,改善農村水環境和土壤環境,還能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水源和肥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整潔美麗的農村環境能夠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吸引更多人才回流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本指導意見的出臺對于助力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政策核心內容解讀
(一)提高資源化利用認識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廁所糞污“黑水”和洗滌水、洗浴水、廚房排水、家庭衛生清潔排水等“灰水”。在山東省,90%以上的農戶已完成改廁,這使得需要治理的農村生活污水以“灰水”為主。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具有農村環境容量大、降水少、水資源短缺等特點,同時農民素有節水習慣,這些因素都為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天然優勢。
各地要深刻認識到做好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其作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降本增效的重要舉措。要扭轉長期以來形成的“建設高大上設施”“削減污染物含量”等城市污水治理思維定勢,順應村莊規劃、農村人口等變化趨勢,樹立“以用促治”的污水治理思路。按照《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指南(試行)》(環辦土壤函〔2024〕390 號)的要求,綜合考慮農村區位條件、地理氣候、地形地貌、經濟發展水平、村莊常住人口數量及分布、污水實際產生量、集中收集難易程度、排水去向和農民生產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做好資源化利用工作。例如,在一些山區農村,由于地形復雜、人口分散,集中收集處理污水的難度較大,且成本較高,此時就可以采用分散式的資源化利用方式,將灰水用于庭院消納,既方便又經濟。
(二)積極實踐污水資源化利用
因地制宜選擇資源化利用方式
對于黑灰水分離的村莊,黑水和灰水需分別進行簡易處理后再進行資源化利用。廁所糞污要按照《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指南》(農辦社〔2020〕7 號)及《糞便無害化衛生要求》(GB7959)等相關要求進行資源化利用。單戶或聯戶的灰水可先經過隔油、過濾或沉淀等預處理,然后利用農村家庭的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等進行庭院消納。分片或集中收集后的灰水,根據實際需要,可經過土壤滲濾系統、穩定塘、人工濕地、生態溝等自然處理工程設施進行處理,之后利用園地、林地以及公園綠地等進行土地消納或景觀利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穩定塘、濕地等進行處理時,冬季效果可能會下降,此時可配合集中拉運方式,確保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例如,在一些平原地區的農村,可以建設集中式的穩定塘或人工濕地,對收集到的灰水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水用于周邊農田灌溉,既實現了污水的資源化利用,又節約了水資源。
鼓勵農村生活污水黑灰協同治理利用
對于黑灰水混合處理的村莊,污水經處理達到《糞便無害化衛生要求》等有關標準后進行資源化利用。計劃開展水沖式廁所改造的村莊,如果具備資源化利用條件,可根據村莊分布、經濟條件、消納土地情況等實際情況,采用戶用化糞池、大三格化糞池等方式進行科學處理,處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庭院消納、農林灌溉等。黑灰水協同治理的村莊,要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維管護。由于季節、水量等原因無法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的,要適當增設貯水池,以應對污水產生量的波動。例如,在一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居住較為集中的村莊,可以采用大三格化糞池對黑灰水進行混合處理,處理后的水用于村莊周邊的果園灌溉,既解決了污水排放問題,又為果樹提供了養分。
探索實踐資源化利用方式化解存量問題
各市要組織對集中式或相對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全面評估,建立非正常運行設施分類整改清單,分析原因并制定整改計劃。對于村莊污水產生量極低或銳減、進水濃度較低等情況導致設施無必要運行的,優先考慮將其轉化為資源化利用模式,將設施依法依規有序退出。這些設施可根據實際情況移至其他區域利用或作為資源化利用預處理設施。對于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設施,要同步動態更新排污許可信息。對于采取集中拉運方式處理污水的村莊,特別是拉運距離長、拉運費用高的,如果具備資源化利用條件,可轉化為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模式。對于超出用水需求的,可配合建設貯水池、采取不定期拉運等方式,確保污水有效消納或處理。例如,一些早期建設的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由于村莊人口減少、污水產生量降低,運行成本過高且效果不佳,此時可以將其改造為資源化利用的預處理設施,將處理后的污水用于周邊農田灌溉,既降低了運行成本,又實現了污水的資源化利用。
(三)持續加強設施運維管理
縣級部門要組織建立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常態化管護制度,明確管護責任和標準。鄉鎮(街道)要按照縣級相關部門的要求,統籌做好資源化利用的運維管理工作,督促村(居)民委員會落實常態化運維管理工作。鼓勵村(居)民委員會將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運維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協助做好巡查、檢查、維修、監督等工作,引導村民加強管控,自覺做好戶內(屬)設施的日常清理管護。例如,可以建立村民巡查小組,定期對村內的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并協助維修,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治理成效驗收評估
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行政村,治理后要實現“三基本”要求:基本看不到污水橫流,公共空間基本沒有生活污水亂排亂倒現象;基本聞不到臭味,公共空間或房前屋后基本沒有黑臭水體、臭水溝、臭水坑等;基本聽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得到多數村民群眾的認可。縣級部門要按照“三基本”要求進行驗收,市級部門組織復核。市、縣兩級還要適時對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效果與影響進行分析研判,發現問題及時改進提升。省級部門將加強調研評估,指導各地走出一條“成本低、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例如,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村民滿意度調查、實地走訪檢查等方式,對治理成效進行評估,確保治理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五)著力加強工作保障
省級相關部門要加強數據共享和分析研判,優化省級資金投向,重點支持資源化利用模式和存量問題改造提升,協調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市級相關部門要優先推薦支持資源化利用項目,指導幫扶縣(市、區)做好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縣級相關部門要合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工作,加快解決存量問題。鼓勵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申請地方專項債券、政策性銀行融資等方式,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強化典型引領,鼓勵各地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創新資源化利用方式,及時總結推廣典型模式,以點帶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例如,可以設立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專項資金,對采用先進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模式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對表現突出的地區進行表彰和獎勵,激發各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六)充分發揮群眾作用
引導各地建立健全群眾參與機制,充分發揮村民在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中的主體作用,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項目謀劃、建設、管護和監督。建設前要問需于民,尊重村民意愿,選擇切實可行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建設中要問計于民,引導群眾參與方案設計,激發群眾智慧和首創精神;鼓勵投工投勞、志愿服務,借鑒以工代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做法,結合實際運用積分制、“信用 +”等方式,調動村民參與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建設后要問效于民,以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評判標準,開展治理成效評估,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在項目謀劃階段,可以組織村民座談會,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讓村民參與到項目決策中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可以組織村民參與一些簡單的施工工作,并給予一定的報酬或積分獎勵,提高村民的參與度。
三、政策實施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一)技術難題與解決方案
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涉及到多種技術,如黑灰水分離技術、污水處理技術、資源化利用技術等。在一些地區,可能存在技術不成熟、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引進和推廣適合農村地區的先進技術。同時,加強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例如,可以定期組織技術培訓班,邀請專家為基層技術人員授課,傳授最新的技術和經驗。
(二)資金短缺與融資渠道拓展
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設施建設、運維管理等方面。然而,一些地方財政資金有限,難以滿足項目需求。為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除了上述提到的拓寬融資渠道外,還可以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例如,可以鼓勵企業參與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項目,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同時,可以設立農村環境治理專項基金,整合各類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三)村民意識與宣傳教育
部分村民對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認識不足,缺乏環保意識和參與積極性。為提高村民的意識,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梢酝ㄟ^開展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向村民普及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知識和重要性,讓村民了解資源化利用的方式和好處。同時,可以通過樹立典型示范村,讓村民親身感受資源化利用帶來的變化,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例如,可以組織村民參觀資源化利用示范村,學習他們的經驗和做法,提高村民的認識和積極性。
四、政策展望與未來發展方向
(一)技術創新與智能化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將不斷創新和發展。例如,可能會出現更加高效、節能、環保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資源化利用設備。同時,智能化技術也將在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中得到廣泛應用,如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污水水質、處理設施運行狀態等的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提高運維管理效率。
(二)產業融合與生態循環
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將與農業、林業、漁業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生態循環產業鏈。例如,處理后的污水可以用于農田灌溉、水產養殖等,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水源和肥料;同時,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也可以經過處理后用于污水資源化利用,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種產業融合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三)區域協同與共享發展
在一些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可以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現區域協同和共享發展。例如,可以通過建設跨區域的污水處理設施和資源化利用項目,實現污水的集中處理和資源的共享利用,降低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同時,區域協同發展還可以促進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提高整體治理水平。
山東省《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實施過程中,雖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但通過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積極應對挑戰,抓住機遇,不斷創新和發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必將取得顯著成效,為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山東省的農村將變得更加美麗、宜居,農民的生活將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