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構建:加速邁向智慧水利新時代
在科技浪潮的洶涌推動下,一場關乎水利行業深刻變革的大幕正徐徐拉開。“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構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推進。這一充滿科技感的技術體系,作為數字孿生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引領著水利行業邁向智能監測感知的新高度,推動著對水利對象全要素、治理管理全過程的智能監測感知能力持續躍升。
多元設備協同,構建全方位監測網絡
“水利一號”及組網的多顆遙感衛星宛如太空中的“偵察兵”,憑借其廣闊的視野和全天候的監測能力,時刻監視著汛旱凌情的變化。它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快速獲取大面積的水利信息,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持。無人機和無人船則組成了“水陸空戰隊”,在空中、水面和水下全方位守護著河湖的健康生命。無人機可以靈活地穿梭于復雜地形之上,對河湖的水質、水位、岸線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無人船則能夠在水中自如航行,采集水樣、檢測水質參數,為河湖生態保護提供詳細的數據。而巡檢機器狗的“上崗”,更是為水庫、大壩的安全運行提供了可靠支撐。它能夠輕松穿越復雜地形,對大壩的各個部位進行細致巡檢,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
在今年“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發揮了巨大作用。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付靜在相關新聞通氣會上介紹,通過該體系建成了覆蓋72類2600萬水利對象數字孿生平臺數據底板,生成了10米格網精度的全國數字流域水系。這使得多維度掌握河道、水庫、蓄滯洪區等流域下墊面、淹沒面積、工程險情等動態變化數據成為可能,為水旱災害防御決策提供了“天空地水工”一體化數據支撐。
遙感衛星與測雨雷達:筑牢水旱災害防御屏障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涵蓋31顆遙感衛星、100余部測雨雷達、4800余架無人機、13.3萬處地面水文報汛站、30多萬處工程安全監測點的“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正在告別以往以固定站點和斷面為主的監測模式,逐步邁向“天空地水工”監測感知一體化的“立體時代”。
以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水庫調度為例,這一復雜調度的安全高效落地,背后離不開“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的硬核支撐。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長張防修介紹,通過RTK(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無人機等設備,結合衛星遙感影像等手段,獲取了調水調沙期間下游水位表現、河勢變化等海量一手數據。這些數據通過原型黃河、模型黃河、數字孿生黃河“三條黃河”聯動,能夠精準預測工程可能出現的險情及河勢演變趨勢。數字孿生水利為河流、水庫等打造了精準的“數字分身”,實現了數字化映射、智慧化模擬、前瞻性預演。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對物理系統全面、準確、實時的數據采集。單一監測感知手段已難以滿足需求,迫切需要“全要素、高精度、高頻率、連續性”的監測體系作為支撐。
水利部黨組高度重視數字孿生水利建設,要求加快推進“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夯基提能。2024年7月,水利部發布《數字孿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夯基提能行動方案(2024—2026年)》,從頂層謀劃構建支撐水利多業務的一體化監測感知網,為數字孿生水利的高保真建設運行提供重要算據保障。付靜詳細介紹了該體系的構成:“天”依托遙感、衛星等技術,實現大尺度全局監測感知;“空”借助無人機、高塔搭載測雨雷達等設備,完成中小尺度高精度動態監測感知;“地”通過地面監測設施設備,聚焦關鍵區域點位要素的精準實時監測感知;“水”專門針對河湖庫水體、水中、水下水利要素的監測感知;“工”則聚焦水利工程內外部要素的監測感知。”天基、空基、地基、水基、工基五位一體的監測網絡,從水利行業全局出發,全面覆蓋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等水利“2 + N”業務監測需求。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重發。在防汛戰場上,及時暢通、直達一線的監測感知數據,可為人員撤離、水庫調度、蓄滯洪區啟用以及防御預案生成等決策指揮提供堅實支撐,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例如,5月22日凌晨,湖南省桃源縣牛車河鎮遭遇極端強降雨突襲,在全鎮一度斷網斷電的關鍵時刻,得益于龍鳳山站點新增的北斗衛星信道支持,數據持續傳輸,助力預警鏈條不間斷。7月3日晚到4日凌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夜雨滂沱,水利測雨雷達實時傳輸“云中雨”信息,有效研判山洪泥石流災害風險,提前轉移1155戶2636人。7月23日至7月30日,海河流域遭遇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充分運用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加強對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立體化監測,提前20小時科學預判新蓋房樞紐洪峰流量和出現時間,為兩次避免東淀蓄滯洪區啟用提供了科學支撐。從蒼穹之上到洪浪之下,“天空地水工”各環節在協同中互補融合、在聯動中相互校驗,以“超前感知”的敏銳,為水旱災害防御筑起一道更加牢固的安全屏障。
數字孿生平臺與智能模型:賦能水資源高效調配
今年春天,西遼河干流水頭一路奔涌,抵達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教來河口,與下游河道水體“握手相遇”,宣告斷流27年的西遼河干流首次實現全線過流。在這場河流復蘇的春日“會戰”中,“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總規劃師林嵐介紹,數字孿生西遼河平臺實時匯集1.7萬余處降水、地表、地下、取用水等監測站點的數據,再通過二維水動力模型推演河道過流能力、線路、水量,以求得調水的最優解。這一體系對西遼河流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動態化監測,努力讓每一方水都補到“刀刃上”。
除了護航母親河復蘇,“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還為國家水網調度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浙東水網密布著7000余條河流、8類2000余座控制性工程。在這樣復雜的平原河網地區,實現水資源多目標精細化調度并非易事。浙江省錢塘江流域中心浙東引水部主任嚴雷介紹,通過新建和接入各類監測設施1747處,包括450處水位監測點、76處流量監測點、97處工程運行狀態監測、561處取用水戶監測等,浙東引水工程初步構建起具有區域特色的水網“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這一體系為14個浙東引水特色水網專業模型和3個智能識別模型提供精準算據支撐,如同為工程裝上“智慧大腦”,實現水資源統籌利用、高效配置與安全可控。
在水資源管理領域,智慧化監測技術正持續延伸應用觸角。重力衛星技術應用于地下水儲量變化反演,能夠準確掌握地下水的動態變化情況;在線監測計量體系為用水計量裝上“精準標尺”,確保用水計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量子點光譜設備實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及時發現水質污染問題。全維度感知,讓水資源管理如臂使指,為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筑牢基礎。
熱成像與智能監測技術:守護河湖健康生命
長江湖北黃岡段,矗立江邊的通信鐵塔架設熱成像設備,成為守護河湖的“千里眼”。它能夠穿透濃霧和夜色,實時監控著往來船只,精準打擊非法采砂等破壞行為。湖北省黃岡市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徐正勇介紹,當船只一段時間內速度接近于一定低值,且船只持續存在熱點時,智慧水域管理平臺會自動判斷為違法采砂嫌疑并預警。同時還會對采砂船進行抓拍、實時彈窗預警和報警錄像,為后續的違法取證工作提供依據。依托熱成像等先進技術,黃岡智慧水域管理平臺目前已成功制止近百起非法采砂行為,并對多起案件完成取證與立案。
如今,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北斗衛星、無人機、激光雷達、視頻智能識別等監測技術的應用,為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和河湖庫“清四亂”(清理亂占、亂采、亂堆、亂建)規范化常態化開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在甘肅,技術人員借助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和多時相影像分析技術,捕捉到位于武山縣某河道管理范圍內砂場違規采建的完整過程,并通過算法生成帶有坐標定位、面積測算的可視化證據鏈。在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14架無人機搭載AI(人工智能)識別模型,編織起嚴密的智能巡查網絡,覆蓋越城區90%以上的水域,每月減少基層河長人工巡河2286人次。近日,水利部部署實施河湖庫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明確提出應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無人機、北斗等技術,強化河湖庫水域岸線空間管控。一張貫通監測、研判、預警、處置全鏈條的監測感知網,正在加速布局。
機器狗與機器人上崗:護航工程安全運行
在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4公里長的大壩廊道里,一只銀白色的機器狗化身水庫“巡檢員”,靈巧地騰挪四只仿生關節足,對監測設施和滲漏、排水等情況開展細致巡檢。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樞紐中心工程師陳虹余介紹,這只機器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集成多種功能傳感器,可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實時監測廊道結構安全,精準排查裂縫、滲漏、積水等異常情況。通過在“大腦”里植入水庫大壩的數字孿生體,加上持續學習的AI算法,機器狗的主動識別準確率已超過99.5%。
在大藤峽水利樞紐,“天空地水工”這個“大家族”里的各個成員正各司其職,全方位守護水庫和大壩安全。4000多個安全監測點在施工期間同步布設,涵蓋監測變形、滲流等20多種類型的傳感器;磁吸爬壁式智能無損檢測機器人與全域爬壁巡檢機器人,廣泛應用于壩頂門機等焊接質量檢測以及主壩壩體、引水隧洞混凝土襯砌質量檢測;背包式激光掃描測量系統結合即時定位和地圖創建技術,能快速同步獲取360度高清全景圖和測繪級三維點云。
對于水利工程而言,滲流滲壓、位移形變、應力應變等工情險情要素的實時精細監測感知,是安全運行的重要前提。目前,全國已累計完善425座大中型和5.1萬余座小型水庫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在黃河古賢等12個水利樞紐工程開展智能大壩建設試點;堤防智能巡檢、智能石頭等新技術得到成功應用。
“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還廣泛應用于農村水利水電等領域。山東位山灌區建成集衛星遙感、2000余處監測站點、1100余處高清視頻監控等于一體的“天空地水工”感知體系。系統結合灌區20多年灌溉試驗積累的長序列觀測數據,能夠分析預測灌域內主要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最優灌溉日期、灌溉量及作物產量。
全方位、全覆蓋、全要素的“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將守護江河湖庫的感知經緯逐步加密,為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等水利業務注入強勁的科技動能。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指出要構建雨情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強化監測設施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河湖水資源動態監測分析。水利部將繼續完善“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不斷夯實監測感知技術、環境、制度、標準等基礎保障,加快構建具有“四預”功能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為水利治理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支撐,引領水利行業邁向更加智慧、高效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