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劃定4570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以精準管控繪就綠色發展新畫卷
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全面且深入地介紹了全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的最新進展與顯著成效。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來,江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迅速響應,緊密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精心出臺了《江蘇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以及《管理實施細則》,初步搭建起一套覆蓋全省、精準科學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筑牢了堅實根基。
分區管控:為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屏障
江蘇依據自身的地理環境、生態特征和產業發展狀況,將全省國土空間細致劃分為4570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其中陸域管控單元達4268個,海域管控單元有302個。每一個管控單元都如同一個精準的“生態坐標”,配套制定了差異化的準入清單。這份清單就像是一本清晰的“生態指南”,明確規定了哪些項目可以進入該單元,哪些行為會受到嚴格限制。通過這種方式,真正實現了“一單元一清單”的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有效預防了各類環境問題的產生,推動生態保護工作關口前移,為高質量發展劃定了明確的生態底線和邊界。
據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細則》提出了18條具體且詳盡的管理要求,這些要求涵蓋了方案制定、系統建設、動態更新、實施應用、跟蹤評估和監督管理等生態環境管理的各個環節。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江蘇生態環境管理正式邁入“分區分類、精細精準、預防為主、協同高效”的全新階段,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學、規范、系統的指引。
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不僅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制度設計,更在實際工作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環境改善,讓江蘇的天更藍、水更清、生態更穩定。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自實施該制度以來,江蘇在大氣、水、生態三大關鍵領域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效。
在水環境方面,江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國考斷面水質已連續三年保持優級水平,這一成果的取得來之不易。在2025年1—8月期間,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的比例高達92.4%,長江干流江蘇段總體水質為優,12個斷面全部達到Ⅱ類標準,宛如一條碧綠的絲帶蜿蜒穿過江蘇大地。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及主要入海河流水質也穩定保持在優良水平,為沿岸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大氣治理領域同樣實現了重大突破。PM2.5年均濃度連續四年以省為單位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江蘇藍”成為常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江蘇生態環境改善的生動寫照。特別是在重點管控單元內,通過嚴格的項目準入標準和產業布局優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行業的綠色轉型。許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實現了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為全省的低碳發展騰出了寶貴的環境容量。
生態保護方面,江蘇的生態質量連續四年評價為“二類”,生物多樣性呈現出顯著提升的良好態勢。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中國淡水蟶、背瘤麗蚌在多地相繼被發現,它們的出現是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標志。沙家浜濕地鳥類物種從69種迅速增至180種,濕地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豐富多樣,生態韌性不斷增強,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
智慧賦能:提升環境治理效能
為了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效能,江蘇率先建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綜合服務系統”,為政府、企業、公眾搭建了一個便捷高效的環保公共服務平臺。該系統就像是一個“智慧大腦”,整合了全省4570個管控單元的矢量數據,同時接入了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等多類數據,實現了“智慧一張圖”式的全方位管理。
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的數據顯示,系統目前注冊用戶已超過6700個,累計訪問量達到13.3萬人次,生成分析報告2.9萬余份。這一系列數據充分體現了系統的實用性和受歡迎程度。公眾和企業可以通過該系統在線查詢管控要求,進行項目選址環境可行性分析,無需再像以往那樣四處奔波、咨詢多個部門,極大地提升了辦事效率,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此外,系統還將168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納入重點管控范圍,推動“一企一檔”信息集成,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研判和全景掃描。通過對企業生產數據、環境監測數據等的深度分析,系統能夠為項目準入、總量控制、執法監管等提供科學、精準的決策支持,逐步形成“多元共治、機制順暢”的高效環境治理體系,讓環境治理更加智能化、精細化。
江蘇通過制度創新與數字賦能的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徑。展望未來,江蘇還將繼續深化跟蹤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拓展應用場景,讓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成果更好地服務于美麗江蘇建設,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江蘇經驗”。相信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江蘇的生態環境必將更加優美,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