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賦能守護綠水青山
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宏大征程中,精準、全面且及時的監測數據猶如明亮的燈塔,為科學決策指引方向,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9月19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會上宣布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十四五”期間,我國已成功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標志著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邁出了堅實而有力的一步。
規模宏大,覆蓋全面無死角
我國構建的這張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規模之龐大、覆蓋之廣泛,堪稱世界之最。其中,由生態環境部直接組織監測的站點數量高達3.3萬個,宛如繁星般散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這些站點不僅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讓每一個城市的環境狀況都能被精準捕捉;還延伸至重點流域和管轄海域,無論是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還是廣袤無垠的藍色海洋,都在監測的視野之內。而且,監測要素豐富多樣,涵蓋了水、氣、土、噪聲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監測體系,為全面掌握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數智轉型,提升監測效能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持續推進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入開展,對監測數據的要求愈發嚴苛,精準性、全面性和時效性缺一不可。面對這一挑戰,生態環境部積極擁抱現代科技,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入監測網絡,推動其向數智化方向華麗轉型。如今,在采樣、送樣、分析測試等關鍵環節,全過程自動化已成為現實。
以地表水監測為例,傳統的人工采樣方式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在一些偏遠地區更是困難重重。而如今,無人機自動采樣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無人機憑借其靈活便捷的優勢,能夠迅速抵達指定采樣點,精準采集水樣,耗時較以往節約了70%以上。在一些交通不便、地形復雜的偏遠地區,無人機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采樣的效率和準確性。
在分析測試環節,“黑燈實驗室”的出現堪稱一場革命。在這個神奇的實驗室里,即使關燈無人值守,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也能自動連續地完成分析測試工作。與傳統的人工操作相比,效率提升了8倍以上。這不僅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成本,還避免了人為因素對測試結果的干擾,確保了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設備改造,降低運維成本
除了在監測環節實現數智化升級,我國在監測設備的改造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智能化改造,水、大氣自動監測站以及儀器設備的狀態診斷和維護變得更加智能高效。經過改造后的站點,運行維護頻次大幅降低,由每周1次減少到每月1次,人工參與度降低70%以上。這意味著運維人員無需頻繁奔波于各個站點之間,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工作負擔,同時也降低了運維成本。
目前,我國已先行安排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43個大氣自動監測站開展智能化改造試點工作。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其環境質量備受關注。通過對這些監測站的智能化改造,能夠更加及時、準確地掌握該地區的大氣環境狀況,為制定針對性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有力依據。同時,也為其他地區的監測站改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人工智能+”,精準識別問題
在加快“人工智能 +”新技術應用的道路上,我國同樣成果豐碩。建設生態環境圖譜庫、聲紋庫等,利用AI技術實現智能識別、智能分析、智能篩查定性,能夠精準識別問題來源。以噪聲監測為例,聲紋智能識別技術就像是一位敏銳的“聽診器”,能夠快速準確地識別噪聲的來源。無論是建筑施工產生的嘈雜聲、交通運輸引發的轟鳴聲,還是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喧鬧聲,都逃不過它的“耳朵”。通過精準識別噪聲來源,監管部門可以開展更為有效、有針對性的監管行動,更好地解決噪聲擾民問題,為居民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展望未來,持續升級監測能力
黃潤秋部長表示,下一步,我國將以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2.0版為重要抓手,持續提升監測預測能力。這意味著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將不斷優化升級,向著更加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通過不斷完善監測網絡布局、提升監測技術水平、加強數據分析和應用,將為美麗中國建設及時提供更加全面、準確、客觀、真實的監測數據,為推動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數智化轉型的道路上,我們正以堅定的步伐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相信在科技的賦能下,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將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為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