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科研攜手并進 共筑水質安全堅實防線——南京環境監測中心與南京農業大學合力推動抗生素檢測創新突破
在全省高度重視水環境安全保障、全力提升痕量污染物監測與控制能力的大背景下,江蘇省南京環境監測中心積極投身于抗生素檢測這一關鍵研究領域,以實際行動踐行守護水環境的使命。近日,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由南京農業大學理學院蔣紅梅教授牽頭,南京環境監測中心深度參與的科研成果《磁固相萃取 - 高效液相色譜聯用檢測水產養殖廢水中磺胺類抗生素的新型磁性介孔碳吸附劑研究》,成功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該期刊在 SCI 期刊中科院分區中位居二區,這一成果的發表,無疑是對研究團隊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國際認可,也為我國水質安全保障領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聚焦難題:精準鎖定水產養殖廢水抗生素檢測
當前,水產養殖業蓬勃發展,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食品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水產養殖廢水中磺胺類抗生素的殘留,成為水環境中的潛在威脅。這些抗生素若未經有效處理進入自然水體,不僅會破壞水生態平衡,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害。然而,水產養殖廢水成分復雜,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懸浮物等干擾物質,使得磺胺類抗生素的檢測面臨巨大挑戰。傳統檢測方法往往存在富集倍數低、檢測限高、操作繁瑣等問題,難以滿足對痕量抗生素精準檢測的需求。
研究團隊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關鍵問題,將目光聚焦于水產養殖廢水等復雜環境基質中磺胺類抗生素的高效檢測。他們深知,只有突破傳統檢測方法的局限,才能為水體中抗生素污染的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創新突破:新型材料與方法聯用顯成效
面對挑戰,研究團隊迎難而上,采用一步溶膠 - 凝膠結合煅燒的創新方法,成功制備出新型磁性介孔碳材料(Fe?O? - Fe/MMC)。這種新型材料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優異的性能,其介孔結構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積,能夠高效吸附磺胺類抗生素;而磁性特性則使得材料在萃取過程中易于分離和回收,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
基于新型磁性介孔碳材料,研究團隊建立了磁固相萃取 - 高效液相色譜(MSPE - HPLC)聯用檢測方法。這一方法猶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夠在復雜的水環境樣品中,快速分離出痕量的磺胺類抗生素,并進行準確檢測。與傳統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富集倍數高、檢測限低、操作便捷等顯著優勢。富集倍數的提高使得即使水中抗生素含量極低,也能被有效檢測出來;低檢測限則確保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而便捷的操作流程則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監測助力:專業實踐驗證方法實用價值
南京環境監測中心在本次研究中充分發揮了專業優勢,承擔了采樣與方法驗證等重要工作。中心的專業人員深知,實驗室研究成果只有在實際環境中得到驗證,才能真正具有實用價值。因此,他們精心選取了南京市典型水產養殖廢水點位和月牙湖水體開展采樣工作。這些點位涵蓋了不同的養殖模式和水體環境,能夠全面反映新型檢測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
在采樣完成后,中心對研究團隊提出的檢測與吸附方法進行了嚴格的方法驗證。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實驗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在實際樣品中的加標回收率為 75.40% - 122.12%,檢測結果穩定可靠。這一數據充分驗證了新方法在復雜水體環境中的適用性與實用價值,為新型檢測方法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持續創新推動監測成果轉化
此次南京環境監測中心與南京農業大學的成功合作,為監測與科研的深度融合樹立了典范。通過科研與監測的緊密協作,探索建立了從材料開發、方法建立到實際應用的完整鏈條,推動了基礎研究與環境管理實踐的深度融合。
展望未來,南京環境監測中心將繼續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合攻關。圍繞抗生素等新興污染物的監測需求,深入挖掘磁性介孔碳材料在更多污染物檢測中的應用潛力。同時,結合流域綜合治理實際,持續優化痕量污染物檢測技術體系。將監測成果及時轉化為治理決策,為區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生態安全保障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相信在監測與科研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守護好每一滴水的安全,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