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協同發力,共繪城市更新新藍圖:優先聚焦城市地下管網安全提升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一重要文件的出臺,猶如為城市更新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注入了強勁動力,指引著城市發展邁向新的征程。在隨后召開的發布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詳細介紹了《意見》的有關情況,并就媒體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解答,為全面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宏大的畫卷。
城市更新: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與重大使命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在發布會上深刻闡述了城市更新的重大意義。城市,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載體,其發展歷程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截至 2024 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攀升至 67%,這意味著有 9.4 億人生活在城鎮之中。近年來,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穩步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發展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然而,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從大規模增量建設階段,轉向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的新時期,城市更新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這一關鍵節點,人民群眾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從過去追求“有沒有”轉變為更加注重“好不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正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和人民期盼的關鍵舉措。它旨在推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推動城市朝著宜居、韌性、智慧的方向高質量發展。同時,城市更新行動還具有強大的經濟拉動效應,能夠有效刺激投資和消費,擴大內需,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杜絕“面子工程”,以務實舉措打造“四好”城市
秦海翔進一步介紹,城市更新是一項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意見》圍繞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一目標,從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品質提升等多個維度,精心部署了 8 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展現出系統性強、為民務實、精準施策的鮮明特點。
在任務安排上,《意見》創新性地提出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好房子建設是基礎,不僅要大力新建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更要注重對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通過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加強老舊廠房、低效樓宇、傳統商業設施等存量房屋的改造利用,推動建筑功能轉換和混合利用,讓老房子、舊房子也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好小區建設聚焦居民生活的直接環境,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為核心任務。通過更新改造老化管線管道,整治小區及周邊環境,加強改造質量安全監管,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提升老舊小區的居住環境、設施條件、服務功能和文化價值,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好社區建設著眼于構建更加完整、和諧的社區生態,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區。同時,推進老舊街區功能轉換、業態升級、活力提升,盤活利用老舊廠區,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使社區成為居民幸福生活的港灣。
好城區建設則從宏觀層面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健全多層級、全覆蓋的公共服務網絡,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通過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修繕,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方式路徑,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彰顯城市的獨特魅力。
在工作舉措上,《意見》始終秉持為民、便民、安民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舉措。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推進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改造、建設完整社區、推進城中村改造等,每一項舉措都緊扣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旨在創造更加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加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務和更加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
在組織實施方面,《意見》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充分考慮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的差異,科學合理確定城市更新的重點任務,細化實施路徑,完善工作方法。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有力有序推進實施,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辦一件成一件,堅決力戒形式主義,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確保把每一件實事都辦實、每一件好事都辦好,讓城市更新成果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資金支持:多渠道發力為城市更新注入“源頭活水”
城市更新行動不僅是城市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現階段穩投資、促消費的重要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負責人趙成峰在發布會上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支持城市更新項目建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十四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切實履行職責,統籌相關渠道資金,積極為城市更新項目提供有力支持。主要通過四個渠道為城市更新注入資金“活水”:一是中央預算內投資,“十四五”期間已累計安排超過 4700 億元,重點支持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改造以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提供了堅實保障。二是 2023 年增發國債,共安排增發國債資金 1400 億元,專項用于支持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了城市安全運行。三是超長期特別國債,2024 年以來,將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納入“兩重”建設支持范圍,已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超過 2900 億元,進一步加大了對城市地下管網這一城市“生命線”的支持力度。四是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街區(廠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為城市更新項目的多元化融資開辟了新途徑。
未來展望:三方面重點工作引領城市更新新征程
趙成峰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自身職責分工,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各項工作,在繼續統籌用好相關渠道投資,進一步加大對城市更新項目支持力度的同時,圍繞創新投融資模式、健全運營維護體制、完善價格收費機制等方面,積極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軟建設”,并重點推進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穩步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重點工程實施。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先急后緩,分步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優先將涉及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的城市地下管網安全提升、老舊居住區宜居改造、城中村綜合改造、市政設施安全改造等基礎類工程擺在重要位置,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老舊街區(廠區)轉型提質、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完善等提升類工程。同時,指導城市政府科學合理謀劃城市更新具體項目,確保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二是持續加大中央投資支持力度。2025 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門設立城市更新專項,這一舉措具有里程碑意義。該專項將重點支持城市更新相關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已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圍支持城市危舊住房、老舊街區(廠區)轉型提質等工程。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緊鑼密鼓地抓緊組織計劃申報和項目評審等工作,將于今年 6 月底前下達 2025 年城市更新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同時,在“兩重”建設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安排中,將繼續對城市地下管網及設施建設改造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此外,還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作用,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更新項目建設,為城市更新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保障。
三是積極推進投融資模式創新。城市更新項目往往投資額巨大,單靠政府的投入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必須建立多元化、多層級的資金投入機制。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經營屬性較強的項目,要進一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對于回報水平適中、社會資本具有投資意愿的領域,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創新工具的作用,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此外,還要引導支持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銀行信貸資金更好參與項目建設,為城市更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鼓勵各地充分挖掘項目價值,探索創新城市更新模式,對投融資模式創新性強、有較好示范性的項目,中央投資將優先予以支持,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城市更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關乎城市的未來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在多部門的協同發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必將取得豐碩成果,一座座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將如璀璨明珠般鑲嵌在祖國大地,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